張同祿 - 傳承源起
百工之首 景泰藍
景泰藍始於明朝萬曆皇帝年間,因萬曆皇帝喜愛有加,故御賜為景泰藍,全名為銅胎琺瑯景泰藍,明清年間多為國外使節進京面聖的朝貢品。清康熙時期徵集百家頂極工藝大師,設立宮廷造辦處,專責皇家御用的食、衣、住、行、育、樂等器物。至雍正時期明訂清宮造辦處所有制造規矩及章法,於乾隆年間為全盛時期,清宮器物不僅完備齊全,更達精緻細膩且金碧輝煌,百工之中更以景泰藍、玉雕、象牙雕、漆雕、金屬鑲嵌、花絲鑲嵌、宮毯、京繡等八大項為造辦處的代表工藝,名為『燕京八絕』;其中的景泰藍、玉雕、象牙雕、漆雕等又稱為『京城四大名旦』又以景泰藍為首,工序最為繁複且曠日費時,亦是皇家御用首選。
景泰藍的工藝
景泰藍於明末清初稱其為銅胎景泰藍,此時其銅胎質地純度不足皆以鑄銅為胎,工法細分為「掐絲琺瑯」、「銅胎畫琺瑯」、「銅胎內填琺瑯」等三種。銅胎畫珐瑯工法主於銅面上直接上琺瑯釉,直接燒製而成釉面,不需打磨拋光直接成型;銅胎內填琺瑯工法主於銅面上,敲出一道道凸出的粗線條,再於線條內填上珐瑯燒製後再打磨而制成。掐絲琺瑯是於乾隆時期有感於畫琺瑯的琺瑯太薄顏色不夠分明,而銅胎內填琺瑯的笨重且線條太粗,於是專責造辦處開發而成,所用紫紅銅純度高不像鑄胎需加上錫鉛鋅等異性金屬,胎薄又輕不像鑄胎的笨重粗糙,掐絲線特細薄可到0.5毫米,也是景泰藍最能表現大型器物的工法。掐絲琺瑯景泰藍其紋理細緻、琺瑯釉厚實、顏色多層次是所有景泰藍工藝之中,最高段的工序也是最繁複且最難製造的,厚實感強富有西方油畫的重彩,不像畫琺瑯並鍍金(清時期以汞溶金做鎏金處理)。
景泰藍鑑賞與真偽
景泰藍所用的釉料,全部採用純天然的玉石磨成砂粉而成,由於燒製溫度高達950度,非天然的材質或化學用料早就碳化成灰,因此只有天然的有色玉石才經得起如此高溫而不變色,由於是天然玉石磨粉成釉料,所以燒製成的景泰藍打磨後會有大小不均的坑洞產生(行家稱其為砂眼,直徑約0.1-3mm不等),這也是收藏家辨識真假景泰藍的基本法門之一。釉料顏色的多寡,依年代作品區分顏色互異,自明朝開始僅約5種顏色釉料,至清朝增至7種,到現代張大師所用的顏色真要細算約有325種顏色,所以張同祿大師說看顏色看砂眼大小,就能大略看出年代及真偽,其理於此。